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、练就过硬本领、投身强国伟业。7月下旬,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“行走的知行课堂”实践团(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)奔赴“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”—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,开展“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”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成员深入改革热土,感悟先锋精神,在乡村大地上推动知行合一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。
踏寻改革足迹,感悟“敢为人先”精神伟力
小岗村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厚重历史。在大包干纪念馆,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“生死契约”原件,无声诉说着“大包干”破釜沉舟的勇气与担当。讲解员“不是靠等政策,而是靠闯出路!”的铿锵话语,令学子们深受震撼。他们凝视历史见证,深刻体悟到这场伟大改革源于对生存权利最朴素的追求与捍卫。
实践团成员随后参观沉浩纪念馆。馆内陈列的破旧胶鞋、详实的民情日记,生动展现了“永远的村书记”沉浩同志扎根基层、一心为民的赤诚情怀,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“扎根”二字的分量。在“农田劳动体验”环节,学生们俯身田间,汗水洒落。模具2336班刘振宇同学感慨:“亲手触摸这片孕育改革奇迹的土壤,才真正读懂‘改革从田野出发’的深刻含义,体会到伟大创造始于对土地的敬畏与依靠。”
对话时代先锋,淬炼“知行合一”青年担当
小岗村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厚重历史。在大包干纪念馆,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“生死契约”原件,无声诉说着“大包干”破釜沉舟的勇气与担当。讲解员“不是靠等政策,而是靠闯出路!”的铿锵话语,令学子们深受震撼。他们凝视历史见证,深刻体悟到这场伟大改革源于对生存权利最朴素的追求与捍卫
实践团成员随后参观沉浩纪念馆。馆内陈列的破旧胶鞋、详实的民情日记,生动展现了“永远的村书记”沉浩同志扎根基层、一心为民的赤诚情怀,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“扎根”二字的分量。在“农田劳动体验”环节,学生们俯身田间,汗水洒落。模具2336班刘振宇同学感慨:“亲手触摸这片孕育改革奇迹的土壤,才真正读懂‘改革从田野出发’的深刻含义,体会到伟大创造始于对土地的敬畏与依靠。”
对话时代先锋,淬炼“知行合一”青年担当
精神传承重在思想启迪与情感共鸣。在《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》活动中,严金昌、关友江两位历史亲历者与实践团成员深入交流。严金昌以《学习沉浩做基层工作好干部》为题,勉励青年学子:“改革精神,就是遇山开路、遇水架桥!青年人搞技术、做实事,同样需要这股‘闯’劲!”现场掌声雷动,两代人坚定的眼神传递着使命的接力。
学生自导自演的情景思政课《1978:十八个红手印》,让队员们沉浸式体验历史。当全体成员以按红手印方式重现历史抉择时,焊接2331班孙浩梁同学动情表示:“那一刻仿佛与前辈血脉相连——改革是豁出一切的勇气与担当!”期间,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作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之路》报告,描绘乡村振兴蓝图;安徽科技学院赵仁青博士深入阐释“小岗精神”,强调要内化于心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问道振兴之路,探寻“机电所长”乡村坐标
如何将“小岗精神”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?实践团带着专业视角深入调研。在博士工作站,师生与站长雷松林博士围绕“常州叁杰红色文化与小岗精神、沉浩精神的时代契合”进行产学交流,并就发挥学院模具技术学院“双高计划”专业群优势服务乡村达成共识:计划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、合作开发涉农模具技术课程、定向输送技能人才,以“机电方案”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家中,他深情回顾改革发展历程,寄语新时代青年。临别时,他郑重写下嘱托:“常州机电的同学们,希望你们珍惜实践机会,勇担时代责任,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!”这份深情嘱托成为学子心中珍贵的“结业证书”。产业调研成果扎实,从凤阳酿酒厂到盼盼食品智能化生产线,学子们记录技术难题,深入思考模具技术在农产物深加工领域的创新应用,为“科技兴农”播下希望种子。
五天的实践锻炼,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点燃了改革精神的火种。小岗村的故事,已内化为机电学子“敢闯敢试、破冰前行”的精神特质。未来,机电青年将带着小岗的泥土气息与先锋嘱托,把“敢为人先”的勇气融入精密制造,让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成果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——这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1888427153347354985&item_id=1888427153347354985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t=1754308596345&showmenu=false&ref_read_id=2fa85d65-52dd-4211-ae5d-73177d52e5b6_1754312693293&pid=&ptype=-1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